調查8成基層兒童攝取營養低於標準 綜援媽媽日花20元買餸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8/07/29 14:48

最後更新: 2018/07/29 15:36

分享:

分享:

民社服務中心調查發現82.9%的受訪兒童所攝取的營養低於標準。(梁偉榮攝)

民社服務中心向216位來自低收入家庭6歲至17歲的兒童,進行飲食狀況問卷調查,結果顯示82.9%的受訪者所攝取的營養低於衞生署的標準,而肉類攝取量有近9成人不達標,近兩成要捱餓,亦有家長表示收入不夠支付生活開支,而限制了買餸的選擇。

育有一名10歲兒子的陳小姐,收入來源主要為5千元的綜援金,她為買到便宜的餸菜,只會在街市收市時買,而預算約10多元至20元,經常買蔬菜類和雞蛋,很少買肉類。她指兒子身型偏瘦,約130厘米高,重28公斤,平均一個月會生病一次。兒子曾試過因沒錢支付學行旅行的費用,而被學校視作曠課,她無奈地表示:

因為兒子年紀少,為照顧他只能領取綜援,因學業很重要,會讓他去英語補習班,但這方面支出也不少,只能在食方面省點錢,也不能輕易買他想吃的食物 。

陳小姐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,因民社服務中心於今年進行基層兒童飲食狀況調查, 訪問了216位6至17歲低收入家庭的兒童,發現有82.9%的受訪兒童營養不足,肉類攝取方面有87%人不達標,五穀類和蔬菜類有77%、水果類為54.1%及奶類有82.3%,全部未達到衞生署建議的標準。

有16.2%受訪者因價錢昂貴和不喜歡飲牛奶,而沒有飲牛奶的習慣,家長認為其他替代品,如芝士、乳酪等,價錢都較昂貴,購買時會作取捨,兒童有可能因而缺乏鈣質。

調查亦發現17.6%兒童因不夠錢,有捱餓、一整天沒有進食及食少餐的情況,另外受訪家庭為壓縮食物開支,曾試過在市場特價時購買食物(14.9%),領取免費食物(14.7%),不外出用餐(12.8%)、多買菜少買肉(12.1%),調查分析指家長節省食物開支,很大程度限制食物的質素和種類,兒童反映經常重複進食相似的食物, 如番茄、雞蛋、瘦肉等,長期食和食物種類單一,而感抗拒和會偏食,最後導致營養不足。

中心項目主任黎妙玲指, 根據2011年樂施會的研究報告指出,兒童所攝取足夠營養平均每日需要47.5元, 但二人家庭的兒童綜援標準金僅有2445元, 如整筆津貼用於購買食物 ,每月只餘1020元但仍要負擔其他生活開支,如學費雜費、交通費等,建議政府檢討兒童綜援標準金額,確保滿足兒童的生活及發展需要,亦可參考外國為不同年齡的兒童家庭設立營養援助計劃,增強家庭購買營養食物的能力,以確保兒童能獲取基本的營養食物。